豐田:作為目前全球最大的車企,豐田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更著重推廣技術成熟的混動車型,旗下油電混合版本凱美瑞的發動機熱效率已達到了世界最高的41%。
而在未來的新能源汽車領域豐田將重心放在了氫燃料電池汽車身上,2014年豐田已推出的該類型第一款量產車型Mirai,其第一名車主就是日本首相。
在豐田的2050戰略里,混動和插電混合型新能源車排前兩位,第三位就是氫燃料電池,純電動排末尾。
實際上,直到2018年8月的豐田電動化技術交流會上,豐田才宣布2020年前在中國市場推出10款電動化車型,2019年首先推出兩款插電混合車型卡羅拉和雷凌。 2025年前后計劃為所有車型開發其電動型號。 2030年,電動化車輛將占比50%以上。
馬自達:依賴其燃油發動機的創馳藍天技術已具有了極高的熱效率和環保性,在電動化上并不是那么積極。據稱其首款電動汽車尚在研究階段,計劃在2019年在歐洲推出基于全新SkyActive-X動力系統的輕混版本車型,2020年推出插電混動車型。
大眾:大眾可能是合資企業中在中國新能源車市場中推廣最為積極的一員。 2017年12月12日大眾與江淮汽車成立江淮大眾汽車,主攻國內的新能源車市場。 2018年推出了插電混動型的帕薩特和途觀L,并計劃在2020年前在中國市場推出7款新能源車型,年產30萬輛,到2025年實現100萬輛。
寶馬:2018年寶馬公司在中國累計銷售23384輛新能源汽車,在高檔新能源車市場排名第一。旗下新能源車型寶馬I3將于2020年在中國生產,并且只在中國生產。寶馬和長城汽車合資建立的光束汽車,將會負責生產電動版的MINI。寶馬計劃到2025,一共推出25款新能源車型。
奔馳:奔馳的中國本土化新能源汽車計劃在德資車企中算是慢的了。北京奔馳新能源汽車要到2019年10月下線,預計年底前才能投產。
目前看來,國外傳統車企更多的是將新能源汽車作為目前燃油車的補充,同時對于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方向他們也有不同看法。中國是塊巨大的市場,他們既要策略的迎合,也要用穩健的階段布局來降低風險。
他們未來的愿景看似宏大,但是想想如果2021年國內完全退補后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不及預期,這些承諾還能夠兌現嗎?三、外商獨資車企——特斯拉
作為國內唯一家以外商獨資身份在華設廠的車企,特斯拉最近吸足了眼球。但是剝開這層華麗的外殼,特斯拉在2018年也幾乎走到了破產的邊緣,現在他們的Model 3的產量依然緊缺,能否持續盈利存疑。
目前看來,債務高企的特斯拉的依然存在著較高的財務風險。將特斯拉駐華設廠定義為其在電動汽車商業領域的成功是不準確的。因為特斯拉落地中國這一事件是在特殊時期由中國和特斯拉雙方互相需要而帶來的結果。
欲了解特斯拉落地中國的前因后果,可以參閱財華社的文章《"特斯拉落地中國"的三大疑問——洞察過去與未來》。
尾聲:
國內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不僅僅事關祖國未來的藍天白云,這也是2025中國制造中的關鍵一環。如今,從2010年五城試點推廣算起已經歷了八年有余,這其中有成果,也有反思,其中的經驗可用于更多的受國家扶持的行業中。畢竟,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每一份資源都顯得如此珍貴,愿好鋼都用在刀刃上。